师资队伍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师资队伍 > 师资队伍
张晗 特聘教授
  • hzhang@szu.edu.cn

研究方向

方向1:超快激光光源。开发高功率、宽谱域、高稳定性的飞秒/阿秒脉冲光源,探索新型增益介质与非线性频率转换技术。突破传统激光脉宽限制,实现极高峰值功率与超短时间分辨率,支撑精密加工、超快光谱学等前沿应用。

方向2:超快激光计算。研究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,开发高效光子计算架构与实时控制算法。结合超快动力学与机器学习,提升计算速度与精度,赋能光通信、量子信息处理等新型计算场景。

方向3:超快激光治疗。探索超快激光在眼科、肿瘤消融等医学领域的精准治疗机制,优化脉冲参数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模型。利用超短脉冲低热效应与高空间选择性,实现微创、高精度治疗,减少术后并发症与恢复周期。

个人简介

       张晗教授,男,1984 年 12 月出生,博士,深圳大学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首届基金委“优青”(2012 年入选,为全国最年轻获得者)、中组部“青年千人计划”(2012 年入选,为全国最年轻获得者)、美国光学学会会士(光学领域权威荣誉)、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、连续四年(2018-2021)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,曾获得广东省五四青年奖、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、广东省丁颖科技奖、广东省科技领军人才、深圳市青年科技奖、深圳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。曾/正担任中国光学学会全国光学青年学术论坛副主席,《National Science Review》《Photonics Research》《Nano-photonics》《Ultrafast Science》《中国激光》《光子学报》等期刊编委或客座编委。兼任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,民盟中央委员、广东省政协常委、深圳市委副主委,深圳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。

       张晗教授长期从事激光技术研究,主持承担超快激光领域科技部重点研发、基金委重点、国际合作重点、国防重点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。在 Nature Photonics、PNAS、National Science Review 等顶刊发表论文>100 篇;论文总引用>10 万次,H 指数 180 等(位列全球 80 后科学家前 10)四篇论文入选 “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”(第一/通讯) ,两篇论文入选Optics Express创刊20周年百篇最高被引论文(第一)等。 相关创新成果如下:1)揭示石墨烯、磷烯等二维原子晶体超快非线性光学特性及调控规律,基于其可控 可调光学饱和吸收效应,突破调制深度、工作波段等局限,研制出宽波段高性能可饱和吸收器件,应用于覆盖从可见光到中红外波段超短 激光脉冲产生,开拓二维原子晶体可饱和吸收器件宽波段超快激光研究领域,填补中红外被动调制超快激光的技术空白;2)基于其独特 非线性光学吸收、克尔、电光等效应,解决主动调制器件工作带宽、响应波段、功耗等难题,开发国际上最大带宽100G石墨烯电光调制 器件,开发(基于全光、电光非线性效应)主动调制超快激光新技术,突破中红外主动调制超快激光的技术壁垒;3)结合磷烯光学及生 物学优势,实现非线性光控药物高效负载及缓释,阐明高效光热/光动力非线性超快作用机制,揭示超快激光免疫协同治疗机理,开辟非线性超快激光治疗应用新方向。 

       原创性成果获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(2023年)、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(2024年、2023年)、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(2023年)、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(2022年)、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(2022年)、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(2021年、2019年)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芯片专项奖(2020年)、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(2018年)中国产学研学合作创新奖(2018年)等;以及参与完成并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、黑龙江自然科学二等奖等。近五年来,所培养的学生/博士后受聘成为青年教授超过15人,包括泰山学者、哈佛大学助理教授、江苏省特聘教授、广东省杰青等。指导的博士研究生3人次获得王大珩光学奖高校学生光学奖,1人获全国光学工程学科优秀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提名奖;指导的博士后2人次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、2人次获得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、1人获得山东省泰山学者等。

      近期亮点:张晗教授于 2025 年 2 月 28 日荣登国际权威机构 Scholar GPS 发布的 2024全球前 0.05%顶尖科学家榜单,位列全球第 421 位。该榜单综合评估学者研究成果、影响力及论文质量,中国内地共有 1596 位学者入选近五年活跃榜,张晗教授作为产学研融合典范,其成果被评价为“人工智能光电技术的突破性进展”。

个人信息

受教育与工作经历

    • 2013.05-- 至     今, 深圳大学,特聘教授
    • 2012.01-- 2013.04, 湖南大学,教授
    • 2010.10-- 2012.04,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,博士后研究
    • 2007.01--2010.10,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,电子及电机工程学院,博士
    • 2002.09--2006.07,武汉大学,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,学士

    主要荣誉和人才称号 

    • 2023 年广东省青年科技奖
    • 2022 年广东省五四青年奖
    • 2019 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
    • 2019 年广东省科技领军人才
    • 2016 年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
    • 2015 年深圳市孔雀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
    • 2013 年湖南省“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”
    • 2012 年入选中组部“青年千人计划”
    • 201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“优秀青年科学基金”
    • 2011 年入选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
    • 2010 年获得“国家自费优秀留学生”奖学金

    主要科研获奖

    • 2024 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
    • 2023 年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
    • 2023 年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
    • 2023 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
    • 2022 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
    • 2022 年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
    • 2021 年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三等奖
    • 2021 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
    • 2021 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
    • 2020 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人工智能专项科技奖
    • 2020 年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(Light 10)
    • 2019 年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
    • 2018 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(个人) 
    • 2018 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
    • 2017 年深圳市青年科技奖

    主要承担的项目

    • (国家级)
    • 2022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“新冠病毒标志物侧流层析及CRISPR-SPR 光学生物传感”,在研。
    • 2020 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“二维原子晶体新型材料调制器芯片”,结题。
    • 2019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(地区)合作与交流项目,“半导体和光纤激光器中的多种光频率梳产生研究”,结题。
    • 2018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基于二维黑磷/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中红外光探测器研究,结题。
    • 2016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,“类黑磷二维材料非线性及超快光学研究”,结题。
    • 2014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,“基于石墨烯/类硫化钼异质结的高速光调制器关键技术研究”,结题。
    • 201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,“非线性光纤光学与激光技术”,结题。
    • (省部级)
    • 2022 年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加强计划项目,“新型二维******的应用原理”,在研。
    • 2022 年广东省教育厅新一代电子信息(半导体)重点领域专项,“光计算与光子神经网络”,在研。
    • 2022 年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,“集成式光学SPR微流控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研究”,在研。
    • 2019年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,“可自修复的******传感技术基础与应用”,结题。
    • (市级)
    • 2022 年深圳市高等院稳定支持计划项目重点项目(B类),“搭载人工神经网络的宽光谱多维度可调节智能光电探测器”,在研。
    • 2019 年深圳市知识创新计划基础研究(自由探索)项目,“基于二维 MXene的喷墨打印可饱和吸收体制备及超快激光应用”,结题。
    • 2018 年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国际合作研究项目,“基于二维黑磷复合材料的中红外光探测器研究”,结题。
    • 2018 年深圳市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,“基20170133基于二维异质结构材料的高效非制冷红外光探测器的研究”,结题。
    • 2015 年深圳市基础研究(自由探索)“二维原子晶体材料黑磷的非线光学研究”,结题。 
    • 2015 年深圳市孔雀团队项目,“二维材料先进光电器件研发”,结题。

      Copyright©2023 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